首页 > k8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凯发官网首页入口|3万余移民获享“私人订制”帮扶

发布时间:2025-10-15 17:54:57    次浏览

■记者陈伯渠通讯员宣超寿王菡连日高温,给农业带来巨大考验。昨天上午,江藻镇浦西村的朱之海看着52个大棚的提子在喷滴灌的呵护下,滋润生长,心里满是感激:“多亏了移民政策,补助果园配套设施,不然,这种日子,光浇水都把人给累死!”在我市,像朱之海一样因大中型水库建设迁进、迁移的移民有33894名。2015年至今,我市共设置了169个移民项目,审核发放6000余万元贴息贷款,拨付临时救助金93.1万元,以“私人订制”的方式帮助帮扶每一户移民,确保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扶持立项 让移民扎根新家园9年前,支持滩坑水电站的建设,丽水人朱之海来到江藻,开始凭着木工的手艺落地生根。5年前,镇政府出台扶持美人指种植的项目,他承包20亩田、52个大棚,从木匠变身为果农。市移民办的工作人员回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助他创业致富。去年7月,经过多次评估,确定了朱之海的提子园喷滴灌工程为移民扶持项目,共补助资金30万元,实施果园配套设施建设。对于朱之海来说,这个补助是解了燃眉之急、解了后顾之忧。市民政局移民办工作人员说,让移民落脚扎根才是关键。2015年以来,我市共启动实施各类移民扶持资金项目169个,专项资金补助达6480万元,给移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用好移民资金,我市制定《诸暨市水库移民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实施管理规定》,把移民资金纳入村级工程管理范围,细化村、镇、移民办三方分工,立项、设计、招投标、管理等细节由村镇负责,移民办重点对项目进行监管、验审,通过验收后,给予资金补助。我市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今年启动的108个项目都列入第三方全程监管,独立出具综合评定意见,作为能否通过验收的依据。贴息贷款 “授人鱼”变为“授人渔”朱之海的老乡徐圣山,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2008年,徐圣山迁至牌头镇前山新村。他从24台袜机起步、办了4年袜厂后,向镇政府打报告要求落实食用菌种植基地。当地政府组织人员考察后,帮助予以落实。今年3月,徐圣山投资1000万元的公司投入生产。平时在基地打工的有40多人,其中移民就有20多人。说起自己的致富路,他点赞给当地政府:“当初背井离乡在完全陌生的诸暨重新安家,有几多犹豫与彷徨。今天能有这样的成绩,多亏当地政府千方百计争取条件造福移民。诸暨是我的第二故乡!”迁过来是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2015年开始,我市将帮扶移民的重心从“授人鱼”向“授人渔”转变,向贴息贷款、电子商务等生产生活直接创业致富项目倾斜。其中,成立贴息基金创全省先河。2014年出台《诸暨市水库移民创业致富贷款管理实施办法》,不同的移民群体最高可贷10万-30万元,享受50%-100%的贴息。去年共审核通过移民创业致富贷款2074万元,受益移民群众(企业)192户,发放贷款贴息96.39万元,惠及包括徐圣山在内的许多移民。今年截至6月底,已审核通过贷款4000万元,预计年底贴息将超过200万元。专项救助 为幸福生活加上保险除了锦上添花,还有雪中送炭。2009年,石壁水库蓄水扩容,陈宅镇5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630户迁移到暨阳街道暨南村。“这几年,许多移民借商贸城的东风使力,做了老板,几乎每家都有一辆小轿车。”暨阳街道暨南村党支部书记蔡水平说,政府对移民的关心也很实在,有个村民叫孙国良,今年66岁,去年查出肝癌,当即获得移民专项临时救助2万元。我市将全市33894名移民信息全部入库,通过网上核对系统和市民卡制度,做好年度扶持人口复核的基础上,做到社救、老龄等系统的信息互通共享,普惠叠加,有针对性地做好213名低保、96名低保边缘户困难移民的帮扶工作。去年,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设立诸暨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困难群众帮扶基金,明确救助类和帮扶类两大类,进行“点穴式”精准救助。其中因器官移植、癌症、重病、重残、突发灾害事故等五种救助对象,最高可获得3万元的救助。帮扶类对象在民政救助的同时,给予叠加帮扶,每年每户帮扶至少1000元。当年共发放临时困难救助金77.8万元,受益112户移民困难群众。今年,已拨付给市慈善总会第一批救助资金90万元。